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资讯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课题报告之进入战略发展的“新阶段”——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发布日期:2010-08-09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仍在继续释放,由此带动的经济高速增长也将保持下去,但总量增长不是最终目的,“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增长方式必须尽快扭转,这既为食用菌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为从事和关心该产业的人们提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让居民充分享用到健康美味的产品等,进入新的战略发展阶段的食用菌产业还有许多未尽的工作等待完成。

    (一)总体发展思路

    未来一段时期,食用菌产业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总体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结构、规模与质量并重,着力解决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问题,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食用菌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制定和完善食用菌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构建食用菌产品质检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启动建设一批食用菌产品标准生产示范区和食用菌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培育一批知名的食用菌产品优势产区;继续开发驯化食用菌产品的名优品种,推广一批食用菌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大力扶持食用菌专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细分消费市场,进一步开发餐桌经济,拉动社会需求;鼓励出口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份额,通过多方面努力把中国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二)战略推进对策

    1. 优化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布局。

    (1)食用菌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各产区要积极推进产业的扩张和整合,建立集培育、生产、销售、物流、人才等为一体的多环节体系,尝试多种形式的立体栽培(实行菌、粮、菜、果间作等),打造开放、共赢的协作式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

    (2)加强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食用菌产业由分散生产经营向适度规模发展,食用菌生产及加工企业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生产基地,进一步加大“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协会”为主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推广力度,提高菇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加强区域主导产业的构建,推进食用菌产品区域化布局,引导食用菌产品进一步向优势区集聚,吸引加工企业进入食用菌产品产业化经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关联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特色产业。

    2. 增加技术含量,提升产品质量。

    (1)借鉴鲁东大学与山东芳绿公司的合作经验,积极探寻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在专业科研和实践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努力寻找环保、节能、高效的新材料,研究降低成本的新工艺,培育提高质优价廉的新产品,同时做好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推广工作;

    (2)发展多种类型深加工,开发即食产品、保健产品、休闲产品等(如生产各种类型的菇类食品饮料、滋补品等)高端产品,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3)推广工厂化生产,由菌包生产厂按标准进行生产,由农户分户栽培,生产期间菌包生产厂家定期派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菌包出现质量问题由菌包生产厂负责调换或包赔,从生产源头上严把菌包质量关,有效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保证产品质量。

    3. 挖掘产业潜力,扩大市场份额。

    (1)挖掘文化底蕴,打造知名品牌,有条件的地区最好能组织专业化生产,实现“一地一品”或“一村一品”,开展食用菌“名、特、优”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或行业协会注册食用菌产品商标,规范食用菌产品评比管理工作,加强品牌宣传,发挥品牌效应,提高食用菌产品市场认知度;

    (2)食用菌产品的商品率高,需求价格弹性大,发展食用菌产品必须坚持市场导向,既要瞄准现实需要,也要着眼潜在需求。为此,要扩大产品宣传力度,提高公众认知深度和广度;

    (3)支持食用菌产品走出国门,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销售网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要扩大优质高价产品的出口,扩展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利润空间;

    (4)加强反季节产品生产,确保市场均衡供应。所以在品种选择上关键要突出季节特色,从而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确保市场均衡供应,进一步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5)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拓展融资渠道,争取广泛资金支持,使龙头企业尽快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战略实施保障

    1. 中央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进入21世纪以来,胡锦涛、江泽民、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一些食用菌生产基地考察调研,关心和鼓励各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对食用菌产业的壮大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食用菌产业的真正规范和健康发展仍需中央政府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当前首先要解决的是对食用菌产业定位问题,因为食用菌产业不同于农业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它是生物产业,本身有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和产品形成特性,但在农业部门管理中一般划归蔬菜类,有时又划归园艺类。面对食用菌产业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应如同对待茶叶等农产品一样,立项时单独把食用菌列名,便于和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2. 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多年来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和推动。今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搞好宏观管理和调控,根据食用菌产品的特点和发展实际需要,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已经制定和实施的支农惠农政策,要尽可能与扶持区域特色产业相结合,并注重落实和逐步规范化。尽快建立食用菌产品的集体保障机制,鼓励政府、企业和社会资金合作建立针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多种担保组织和基金,解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农民投保、企业参与、合作保险、市场运作的特色农产品保险机制,防范和化解特色农业发展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3. 行业协会的组织和协调。中国食用菌行业发展到现阶段,无序竞争的问题仍很突出,因此,行业自律显得至关重要。各级协会组织可根据各地食用菌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区域性的地方行业标准,并实施认证,开展行检行评。探索由行业协会出面起草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产品实行认证制度,由行业协会进行检测、发证,从而加强市场准入机制的建设。多年来,各级食用菌协会积极组织培训大批农民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仅山东省食用菌协会2006年全年就培训了10个食用菌主产基地县,2300多人,使这些农民因为培训变成新型农民,带动了当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04年7月至今中国食用菌协会累计培训具有劳动部职业资格认证的中高级农艺师200多人,还培训发展中国家2批60多名学员学习中国食用菌生产技术,对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农业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4. 龙头企业的引航和带动。龙头企业在食用菌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加强医用、药用、保健品及方便食品的研发,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不但可以提高广大从业者的经济效益和食用菌产品的附加值,而且可以增加原料的供应量和供应期。因此,各地要进一步重视龙头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加强食用菌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施的研发,着力解决深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从而建立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加工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