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只有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地推进。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食用菌产业的兴起和不断壮大,使得种植地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换貌”,通过优势产业的示范引领,成为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一)加快农业增产增效的优势产业
《“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结构调整包括双重内容:一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二是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新的产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食用菌既是营养保健的高档产品,又是高效节能、独具优势的新产业(图1),只要科学认识、正确引导、合理组织,势必会成为今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切入点,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图1. 食用菌产业的独特优势
食用菌产业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不与其它行业争资源,可谓现代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的典范。山东省邹城市平阳寺镇近年来利用采煤塌陷地发展食用菌产业,仅仅两三年时间,就取得了以前传统种植模式下十多年的经济效益(表3),真正体现了食用菌产业“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效益高”的特点。
表3. 邹城市平阳寺镇食用菌与传统农业效益分析(每亩效益对比分析)
项 目 传统“一麦一棒”种植模式年效益 种植食用菌年效益
每亩
年产量 小麦500kg,玉米600kg
(按一般耕地最高产量) 食用菌:3000 m2×15kg/ m2=45000kg
(按70%的利用率,建设7层,每亩可发展3000m2)
每亩
毛收入 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500kg×1.5元/kg+600kg×1.2元/kg=1470元 按2006年平均6元/kg计算:
45000kg×6元/kg=270000元
生 产
成 本 包含种子、农药、肥料、浇灌、收播等共约600元 包括材料费、水电费、运输费、人工费等,折合每平方米50元
每亩
纯收入 1470-600=870元 270000元-50元/ m2×3000 m2=120000元
效益比 870÷120000=1:137
2000年以来,中国食用菌产业产量始终是逐年快速增加,全国500多个食用菌主产县中有很多乡(镇)、村依靠发展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食用菌产业已成为福建省古田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2006年该县食用菌总产量达37.6万吨(鲜品),比增10.6%,食用菌产值达1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3%。2007年1-5月总产量达11.14万吨(鲜品),出口鲜品600吨,干品185吨,出口额263万美元,预计2007年食用菌总量达41.5万吨,产值达12.9亿元。
目前,工作在基层和一线的生产科研工作者们已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如变废为宝的食用菌投入少,粮食、畜牧等都是可以把食用菌作为后续产业来发展,秸秆转化沼气工程之前先用秸秆生产食用菌,然后再生产沼气,食用菌废弃料由于充分发酵,产生的沼气量明显增加。此外,各地也在不断积极研究新的栽培技术,部分食用菌产区已经实现埋袋木耳、冬菠菜、夏玉米、冬小麦四作物高产立体种植等多个立体种植模式。这些新型栽培模式的不断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对地区经济特别是农业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能否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指标。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收入少,生活水平低下,与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并且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农户为了增加收入纷纷进城务工或被组织出国务工。基于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和中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事实,当前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根本途径仍是千方百计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然而,当前劳务输出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劳务输出主体文化程度不高,在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重重障碍,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行业,只能在低层次产业中形成过渡性就业竞争,带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无序化的竞争。另一方面,劳务输出主体为青壮年,大量劳务输出往往造成留守儿童、老人赡养、当地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长期发展问题。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一是就地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劳动密集型优势农产品;二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而食用菌正是这样的产品和产业,近年来不少地区通过发展食用菌产业,既有效解决了劳务输出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又大幅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入。比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毗邻俄罗斯,每年在俄滨海边疆区务工者超过一万人,仅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10日期间,该市劳务输出2352人。近几年,牡丹江市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努力构建品牌优势,争取出口创汇。2006年全市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达到7.35亿袋,总产量37.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5%和62%;全市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达到10.03亿元,拉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468元。
辽宁省大连市炮台镇则是依靠种植食用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从富裕走向更富的典型镇。炮台镇原主要靠种蔬菜发展果树致富,户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是辽宁省的致富乡镇。2002年6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炮台镇现代农业园区视察调研,并亲自为炮台镇题词“炮台镇要与时俱进,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2006年初镇领导经考察,认为食用菌是个利于农民增收的好项目,在市、镇农业技术推广的协调下,镇里把原现代农业园区改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改变了炮台镇的种植模式,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该镇与大连春天公司合作,系统解决了菇农在食用菌生产上,菌种、菌包的难题,专业化带动产业化,带动2200农户种蘑菇,由过去的一栋温室种菜年收入1-2万元,现在一栋大棚栽培食用菌年收入7-8万元,增收了3-4倍。2007年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新发展各种菌袋、菌棒2200万袋,农民增收前景更为乐观。
(三)推动农村改容换貌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各地食用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带动下,农民居住环境、生活水平、医疗条件、文化教育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涌现出很多“种蘑菇致富村”和“精神文明村”,河北省平泉县庙后村就是靠发展食用菌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该村2000年之前还是一个贫困村,户均收入不足1000元,房屋破旧,道路高低不平,农民出门主要靠自行车或步行,为供子女上学,许多家庭债台高筑。自2001年县里加大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后,该村利用独特的气候和资源,大力发展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食用菌生产基地,促使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卫生条件得到改观。伴随着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生产活动的开展,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的成立,产业链条的构建和完善,周围的道路、广播、电力等基础设施也会随之完备起来。而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重复利用,以及化肥用量的下降都直接减少了农村污染源,农村的卫生环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如今的庙后村出行家家都有了摩托车,部分生产户买上了小货车,户户都住上了明亮的大瓦房,冰箱、彩电、电话、煤气灶等产品也基本普及,路面变平了,房子加高了,村庄变得更美了。
2. 农民素质逐步提高,文化氛围日益增强。与传统独立耕作、操作简单的农业生产不同,食用菌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程度的分工协作,参与过食用菌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的农户,其技术水平、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成为真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调研发现,为了更快更好地了解国内外市场,庙后村的许多农户订了报纸或买上了电脑,一些生产大户也当上的老板,昔日的外出打工村变成了今天的再就业基地、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今天的小康村。
3. 农村秩序明显好转,文明程度大幅提升。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了,文明程度也跟着提高了。实现就业后的年轻人不再有多余的时间闲游寻事,农村社会秩序逐步走向安定;同时,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后,因为贫困被迫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件大幅减少,农村治安压力日渐缓解。庙后村自从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稳步推进“一村一品”计划,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以来,通过组建特色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社等形式,大大激发了农民“爱村建村”的热情,提高了农民自身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识,全村呈现出一片“劳动致富、文明相处”积极景象。
点击排行
最新图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