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化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工厂化资讯

    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现状调查及市场形势分析之相关问题的探讨

    发布日期:2010-08-09 来源: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纵观产业发展现况,有些问题至今仍制约和影响着中国食用菌工厂化产业的发展。

    (一)工厂化生产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据调查,在全国现有246家企业中,由业界人士自身发展筹建的企业仅占5%,主要是其它行业转投的,这从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并不是一件好事。产业升级应该是原有从事产业的人员伴随产业的发展共同前进的,并不是排除原有的,而另起炉灶,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有从业者虽看准了工厂化生产的发展方向,但没有足够的资金。当然这与其它产业在发展中出现洗牌现象一样,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梁山工厂化模式虽有投资少,风险小的优势,但对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和菇农还是一个天文数字。虽有农民凑钱入股或个别致富农民投资承包,但必竟是极少数。主产地要发展工厂化生产一定要在资金支持上提供保证,江苏灌南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园区的发展过程,就是在资金、土地使用和相关政策上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先扶持办起几个到十几个企业,由此带动和促进本地的产业升级。

    (二)产品市场经销问题。回顾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过程,食用菌产品的价格有时很低,甚至低于蔬菜价。究其原因,恶性竞争是导致出口和内销价格走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形成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一是行业集中度非常低,我国工厂化没有形成巨头企业,国内工厂化生产前三名的企业日总产量仅84吨,形不成核心竞争力;二是工厂化生产的行业管理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自律,政府部门各管一方,协会还顾及不到;三是企业间,特别是产品代理公司和经销公司在产品进入市场后,出发点不是共赢,而是我赢你死,在争客户抢市场上有的不惜采用各种手段。食用菌工厂化产品要建立起良性的市场运作体系,首先要消灭恶性竞争,厂家、代理商、经销商、配送公司都要把行业共同利益,实现共赢放在经商的首位。只有树立这样的经销理念,才能保证工厂化产品的价格稳定和市场的均衡发展。

    (三)生产及管理人才问题,去年梁山工厂化会上很多专家和企业家都提过,而且反映很大。有的专家提出,现在人才非常缺,有的投资者因找不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造成巨大的损失,丧失了信心。这次在调查中,也遇到此问题,而且很多新建企业第一反映就是让帮助介绍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全国现有240多家工厂化生产企业,而真正意义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不多。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起步晚,学院和科研单位里专门研究工厂化生产的专家学者很少;而学校毕业后专门从事工厂化生产的大专院校毕业生更少。只有在工厂化生产实践中培养和段炼出的一批具一定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技工,才能成为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的主力军。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发展,需求一大批即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到工厂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生产成本问题。我国食用菌产业多年来曾一度依靠农村劳动力低廉,菌需物资价格低的优势,低成本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产品价格优势。现在这些优势在逐渐淡化,劳动力提价,水电提价,菌需物资价格飞涨,运输仓储费用增大,从而使生产成本加大。如何应对成本提升问题,是工厂化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在这次工厂化生产调查中,很多生产企业总结了这方面的经验,有的在搞企业成本挖潜,节约费用;有的在提高生物转化率和商品率上做文章;有的在产品的品质升级和经销成本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不转嫁给消费者。但也有采取不正当措施的,调查中有的经销商反映,厂家将包装箱箱底加了一斤多低价包装纸,还有的注水。作为企业要以积极的态度做好内部生产环节的节能、节资,降低生产成本,另一面构成生产成本的基本要素涨价了,其产品也应合理调整价格。总之,要让生产企业赢利,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工厂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提高产品竞争力。工厂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性价比上。产品的品质和市场价格是占有市场份额的主要方面。目前我国工厂化产品的成品率和生物转化率还有待提高,很多企业的设备需要更新改造,生产工艺需要进一步科学化。据调查,全国目前日产量最高的企业仅32吨,而境外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最高日产50吨,台湾省日产60吨。生物转化率日本和韩国及台湾省均达到95%以上。提高中国工厂化产品的竞争力,必须要在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在调查中发现有的企业资金不足、人力有限、设备陈旧、生产工艺简单、执行标准不严格,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的产品会有市场竞争力。所以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企业要发展,必须要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六)工厂化生产企业要着眼于带动农户,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食用菌传统生产方式解决了全国2500多万农民从业和增收, 2008年实现年总产值近900亿,出口创汇14.2亿美元,这是一个让人惊喜的数字。但怎样处理好工厂化生产与传统型生产的关系,如何带动农户,是一个现实话题。在调查中发现很多主产地和企业已经在考虑和研究这个问题,如灌南县就较好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工业化园区将安置5000名农民工。还有连云灌国鑫食用菌成套设备有限公司,从国外高薪聘请专家,组织厂内专家科技人员进行工厂化成套设备的研发。三期工程中,周围菇农将由过去传统的出菇大棚管理变为温控出菇房管理,可以把出菇房搬到居家附近或由村镇统一规划的园区,经培训只负责具体出菇管理,而菌包(瓶)由厂家在养菇房养好,达到出菇标准后交由农民在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这样即解决了种菇农民的增收问题,又解决了产业水平提升,农民实现工厂化养菇,投资少,风险小。这一研究成果将为全国主产区实现工厂化生产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厂化之路。

    (七)工厂化企业布局及多品种开发。随着市场的增大,工厂化生产布局将逐步由沿海大中城市向中部和西部发展,其中发展势头较强的应是具备工厂化发展的主产县(市)。在市场需求的影响下,我国近二、三年将呈现多品种工厂化生产的局面。

    (八)工厂化废弃菌包(菌料)处理。现在很多工厂化企业把废菌包(废料)做燃料处理,也有的做牲畜饲料,还有的做肥料。但也有些处理不及时,废弃菌包菌料成堆,臭气熏天,污染环境。食用菌工厂化发展阶段,要有一个好的形象,让人感受到安全、营养、美味的食用菌产品不是在脏乱差环境中生长的。我们讲食用菌产业是循环经济、生态农业,能变废为宝。废菌包如何处理这方面科研成果到处都是,而且附加值高,这方面一定要解好。

    (九)注重工厂化产品的品牌培养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现在全国240多家工厂化企业,有自主品牌的不多,较为有名、消费者认可的更少。加强品牌的推介宣传是提升工厂化生产的重要方面。随着工厂化生产企业的增多,品牌占居市场,品牌引领价格定位将是必然。实施品牌战略在全国其它行业已是成功的经验。食用菌工厂化产品的产业升级、品牌培育和推广是当务之急。同样,食用菌产业进入工厂化生产阶段,不同于以往分散经营的农户大棚和园区式管理,要向企业化现代化管理进军,抓好企业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把农民工变成企业工人,是企业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十)积极推进工厂化生产标准化建设。工厂化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行业和学科,建立企业生产标准是工厂化生产企业的必备条件。要从选料、拌料、装袋(瓶)、灭菌、接种、养菌、出菇房管理、采摘、包装、仓储、运输、经销诸多环节和工序上建立起严格的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及质量检测、控制体系,保证产品达到质量要求标准。现在一些大中型生产企业基本都有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而个别小型企业有的还没建立,仅凭个人的经验和感觉组织生产。没有严格的标准化体系,是不可能保证企业稳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出高品质产品的。同时,工厂化设备存在很多非标设备,影响着工厂化生产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因设备不合格致伤致残甚至致死的恶性事件发生多起。工厂化生产是以科学现代化为基础,因此加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标准的建设是保证行业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十一)加强工厂化产品的有机认证。这次调研中,在向农业部、科技部、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的专家请教时,他们一致提出发展食用菌有机产品认证是个方向。有机产品认证,在有的主产地已经开始进行,有的已经通过认证,为产品的出口和经销提供有力支持。实际上食用菌工厂化产品在获取有机认证上更为有条件,因为从选基料(辅料)到生产的诸多环节有较为严格的生产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要求。具备一定条件的生产企业应着手申办产品有机认证。这是企业向高层次发展,提升产品品质和引领价格定位的重要条件。

    (十二)我国食用菌产业向工厂化生产发展已成为必然,而且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在全国各地总结出很多好经验,提供了很多模式和路径,值得学习借鉴。相信中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实现健康有序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