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褶菌别名白花、鸡毛菌(北方)、树花(陕西)、白参(云南)、天花菌、八担柴,为白蘑科真菌裂褶菌的子实体。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归脾经。
【功能主治】
滋补强身,止带。主治体虚气弱,带下。可促进免疫力,并可抑制肿瘤。
药理实验表明:裂褶菌提取的裂褶多糖(SPG),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对动物急、慢性感染有防御作用,能预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种细菌的感染,并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显著增加脾脏产生绵羊红细胞(SRBC)抗体的细胞数,增强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SPG1是裂褶菌丝体分得的孢内多糖,可显著对抗氢化可的松对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小鼠腹腔注射后显著增强羊红细胞诱导的小鼠脾脏空斑形成细胞(PFC)反应。从发酵培养液分得的孢外多糖SPG2和SPGl都能促进刀豆素A(Con A)诱导的小鼠睥淋巴细胞的增殖;均可恢复老龄小鼠低下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还能使老年小鼠的PFC反应恢复到成年水准。裂褶菌多糖lmg/kg腹腔注射荷肉瘤S180小鼠,连续10d,可抑制肿瘤重量达99%,此抑制作用为非细胞毒作用,而是免疫调节作用的结果。
【原形态】
子实体往往覆瓦状叠生。菌盖无柄,侧生,或背面有附着点,革质,强韧,干时卷缩,润湿时恢复原状,扇形或肾形,宽1-4cm。盖面白色至灰白色,有绒毛或粗毛,常有环纹;盖缘反卷,有多数裂瓣,呈小云状锯齿。菌肉薄干,韧,白色带褐色。菌褶幅窄,从基部放射而出,直达盖缘尽头,有长短不同的三种褶;沿边缘纵裂反卷,白色、灰褐色至淡肉桂色。孢子印白色。孢子长椭圆形,无色,光滑,4-6μm×2-3μm。
【生境分布】
分布于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内蒙古、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陕西、甘肃、西藏、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裂褶菌多在春至秋季节生长。属木腐菌,野生于阔叶树及针叶树的枯枝倒木上,有的也发生在枯死的禾本科植物、竹类或野草上。裂褶菌是段木栽培香菇、木耳或毛木耳或银耳时的“杂菌”,其繁殖生长快,数量多,影响比较大,可使木质部产生白色腐朽。
【化学成分】
含多糖、蛋白质、麦角甾醇(ergosterol)、裂褶菌黄素(schizoflavin)、裂褶菌黄素I、II,还含多种酶,如培养液中含有β-甘露聚糖酶(β-mannanase)、木聚糖内切酶(endoxylanase)、羧基蛋白酶(carboxyl proteinase)、β-葡萄糖甙酶(β-glucosidase)、纤维二糖酶(cellobiase);菌体含己糖激酶(hexokiase)等。
裂褶菌中的总黄酮含量为530mg/100g,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性,能够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裂褶菌的矿物质含量很丰富,钾的含量较高,达781.2mg/100g,钙含量为186.6mg/100g,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大小顺序为:Fe>Zn>Mn>Pb>Cu>Se。
裂褶菌的氨基酸含量也很丰富,7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色氨酸未检测出。其中,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较高,分别达0.61%和0.89%。临床研究证明,天门冬氨酸可增强人体体质、消除疲劳。
裂褶菌是药食两用菌物。云南采食裂褶菌历史悠久,其食用价值高,质嫩味美,具有特殊浓郁香味,性平,具有滋补强壮、镇静作用,为高档食药用菌。裂褶菌在食品工业、医药卫生、生物化学、化妆品等方面也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