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菌”是形声字,上草下囷(qūn),表示用草覆盖着的圆形谷仓。许慎《说文解字》:“囷,廪之圆者。”廪、囷都是修建于地面的圆形粮仓(位于地下的粮仓叫窖、窦)。在陕西临潼上焦村7号秦墓出土的圆形陶仓,门上的部分就刻有一“囷”字。2019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河南偃师商城遗址,确认了8列23座商汤时期的囷仓遗址。
从“菌”字的解析,可以形象地观照菌菇与人类生存的渊源关系。人类在原始社会初期以捕猎、采集为生,各种飞鸟、走兽、鱼虾和植物以及蕈菌的子实体都是食物的主要来源。我国远古就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的传说。2010年,科学家在西班牙发掘了一座距今18700年的墓葬,在一具保存完好的女性古尸肠胃里发现了鹿肉、鲑鱼及烤蘑菇等食物,其牙齿间的结石中有牛肝菌等两种蘑菇孢子。可见菌菇和动物、植物一样是人类初始阶段的重要食粮。到了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学会了种植谷物、驯养动物,扩大了获取食物的来源,但野外采集植物、菌类和渔猎活动仍占很大比重。1977年,我国科学家在约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稻谷、酸枣、菌类等遗存物。意大利诺拉地区也曾出土青铜器时期一只盛有蘑菇残余物的碗。可见在农业文明初期,菌菇仍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补充。铁制农具的出现和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种养业成为食物的基本来源,促进了人类膳食结构的改变,野生菌菇才从主粮位置退居到副食行列。(来源:《农产品市场》2022年第11期 作者:胡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