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记载,桑黄原来有这么多的功效!

    发布时间:2022-03-28

      来源:德百集团

      1. 桑黄早在唐朝甄权的《药性论》记载:“桑耳, 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肿瘤)阴痛, 阴阳寒热无子。五木耳,名檽 ,益气不饥,轻身强志。";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对桑耳的功效记载增加了“鼻衄、妇人崩中”。
      2. 唐朝甄权的《药性论》记载:“桑耳,又名桑黄。味甘、辛,无毒。能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3. 唐代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的《新修本草》中记载:“桑耳,味甘。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肿瘤),腹痛,阴阳寒热无子。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疗痹饮,积聚,腹病,金疮。”
      4. 宋朝《太平圣惠方》记载:“桑耳可治疗脱肛泻血不止:用桑黄一两,熟附子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血淋疼痛:桑黄、 槲白皮各二钱,水煎服,日一次。”
      5.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桑上寄生(桑耳)。桑以下皆软耳之名,桑黄以下皆硬菰之名,其功性则一也。桑耳,味甘,平。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肿瘤),阴痛,阴阳寒热无子”。“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
      6.《本草品汇精要》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彩绘本草百科,是明代唯一的官修本草。在1367幅图中载有桑黄,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桑黄图谱;1836年日本博物学家毛利梅园的《梅园菌普》中的一幅工笔画,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一种奇特的物种“桑黄(胡孙眼)”。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