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为何多次写香菇?

    发布时间:2020-08-18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读《红楼梦》,你会发现,在曹雪芹笔下的美食描写中,少不了香菇的身影。“茄鲞”里有它,“豆腐皮包子”里有它,“火腿炖肘子”里还有它,甚至“酒酿清蒸鸭子”里也有它。
        《红楼梦》中的饮食知识多不胜数,令人目不暇接。作为宁荣二府这样地位显赫富贵的王公家族,饮食方面恐怕是已尽天下之精华。曹雪芹让他们如此频繁地使用香菇,自有其道理存在。
        和香菇有关的文字记载,最早的应该是北宋欧阳修的诗句,《端午帖子·皇帝合》其五曰:“香菇黏米煮佳茗,古俗相传岂足矜。天子明堂遵月令,含桃初荐黍新登。”欧阳修说“香菇黏米煮佳茗”是古俗相传,可见香菇很早就被古代的劳动人民认识并食用了。
        宋元以后,香菇以其生于山中且幽香扑鼻而构成的独特文化意象而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逐渐见于文字。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湖山小隐》云:“猿马分清绝,林萝拥翠微。步穿僧径出,肩搭道衣归。水墅香菇熟,烟崖早笋肥。功名无一点,何要更忘机。”
        南宋名诗人陆游《幽居书事》曰:“安命知天更不疑,幽居最爱早寒时。手中书堕初酣枕,窗下灯残正剧棋。鲜鲫每从溪女买,香菇时就钓船炊。山阴清绝君须记,雪里骑驴未辩诗。”
        明人揭重熙有《偶成》诗云:“年来苦偪侧,山水得踟蹰。诗集干支谱,精承云汉图。晨簪多臭茝,晚食有香菇。惭愧东方甚,何如高阳徒。”
        清朝和曹雪芹祖父曹寅同时代的朱昆田在其《笛渔小稿》中,有《题蘅圃西湖雨泛图三首》,其一曰:“自炊荻米煮香菇,船尾长携酒一壶。此乐吴侬频入梦,算来真个负西湖。” 许楚亦有诗曰:“僧阁高寒对小湄,乱山吞日画成诗。杳然鼓枻随流去,摘得香菇就绿炊。”
        雍正时候的江南人陆廷灿,著《南村随笔》,陆在该书卷一中比较完整地介绍了香菇:“宜兴山出竹菇,即蕈也。小如钱,赤如丹砂,生以二月,山中所在皆有之,风味极佳。洞庭山出桐菇,不多得。闽浙香菇种不一,亦称方物。至塞外,榆肉即榆树之蕈也,胆美肥嫰,似亦菇。山西边地有金钱菇,五台山出银盘菇,甚贵重。”
        (雍正)《浙江通志》亦云:“蕈,《山蔬谱》:‘永嘉人以霉月断树置深林中,密斫之,蒸成菌,俗名香菇,有冬春二种,冬菇尤佳。’”道光中人王端履,于《重论文斋笔録》中详细记录香菇的由来:“《考工记》玉人抒上终葵首。《郑注》:终葵,椎也。凡物之丰上而锐下者,皆谓之终葵。菌之形正似之,则中馗是属。菌言其小者,则谓之菌耳。菌者亦以其形言之,北人谓之磨菇,南人谓之香菇,吾越则谓之香蕈。蕈,慈荏切,寻上声,上云:蔠葵蘩露草,虽异种其形。则一特彼有垂旒,故又名繁露耳。吾乡霉雨之后徧地皆生,土人相戒曰食之杀人,亦有冒死食之者,云其味最鲜。然未达不敢尝也。今钱塘云棲一带,寺僧亦取以侍客,云出于竹根,未知然否。”晚清至民国年间,大江南北许多地方志都有关于香菇的记载,此时的香菇已经从深山里走了出来,成为地地道道的山珍之首。(作者:方晓伟)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