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菌菇的谣言
谣言1.不要选购长得特别大的鲜香菇,那是使用了增大剂所致。
辟谣:或许是“爆炸西瓜”给人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导致很多消费者认为过大的蔬果就是人为添加了“增大剂”一类物质。其实,过大的香菇一般是因为营养充分,或者采摘过迟导致,与栽培工艺和采摘方式有关。对于菌菇来说,从来没有使用生长调节剂的可能和必要。不要买太大的香菇,无非是避免买到过老的香菇,影响口味。
谣言2. 激素金针菇在冰箱中疯长,撑破保鲜膜。
辟谣:一盒金针菇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金针菇买回来放进冰箱几天后,竟长长了许多,甚至撑破了包在外面的保鲜膜。面对这样一盒生命力旺盛的金针菇,很多网友惊呼:“这是打了多少激素!”
事实上,金针菇的生长不需要阳光,只要环境温度在2~18℃之间,即使收割下来也还是活体。冰箱冷藏室的温度一般在4℃左右,如果包装袋本就有破损或是密封不严,金针菇的生长条件就能够被满足,从而继续生长。所以说,尽管这盒“逆天”金针菇令人无法直视,理论上还是可以食用的。
谣言3.蘑菇检测出含有甲醛,疑是以甲醛保鲜。
辟谣:去年,青岛市场上的三份送检蘑菇均检出甲醛的新闻,让人不禁担心蘑菇是用甲醛溶液泡过才得以保鲜的,网络上也出现了各种“鉴别甲醛蘑菇”的帖子。
其实,蘑菇检出甲醛是很正常的事,自然界本身就会产生微量的甲醛,特别是一些果蔬采摘下来后,在密封的情况下仍在呼吸,在这一过程中就会产生化合物甲醛——这与家装材料、服装面料上的游离甲醛不同,不具有致癌性。而且在烹饪过程中,这些微量的“天然甲醛”会挥发殆尽。
“甲醛蘑菇”的新闻报道之后,有人进行了“甲醛浸泡蘑菇”的实验:将两个蘑菇分别在清水和0.2%的甲醛水溶液中浸泡40分钟,取出沥干5分钟后,甲醛浸泡的蘑菇略微发硬,而且表面有刺激性气味,这也从反面证明了用甲醛来保鲜蘑菇的方法是不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