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秆上的珍珠——草菇

    发布时间:2018-08-21

      来源:360图书馆

        草菇是一种生长在高温高湿环境里面的食用菌,30~35℃是草菇生长与出菇的最佳温度范围,相信许多其他食用菌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都会吃不消。草菇的另一个特点是生长迅速,2周内可完成一个从下种到采收的周期,这也是其他许多食用菌远远跟不上的速度。然而,匆忙的生长并不意味着糙陋的产出,草菇以其爽、脆、嫩、香而闻名于食用菌当中。
        我们日常买到的草菇呈球形、蛋形,胖乎乎有弹性非常可爱。这种状态其实是草菇的幼嫩子实体,菌伞还包裹在苞膜之内。但只需再长一点时间,菌伞就会破膜而出,撑起如伞一样的菌盖,变得更像我们印象中的“菇”。这个过程甚至在草 菇采收后继续发生,所以从市场购回来的草菇需尽快烹煮,否则颗颗开伞,草菇变老,脆嫩度的口感就受影响了。
        草菇的历史与栽培概况
        史料记载,草菇的栽培起源于我国广东、湖南和福建一带。《广东通志》(1882年)、《英德县志》(1844年)中都有关于南华寺中僧人栽种“南华菇”的记载;而《浏阳县志》(1873年)中则有民间利用沤烂麻杆等栽培“麻菇”的记载。学者普遍认为这里的“南华菇”、“麻菇”就是草菇。而草菇的发现和食用历史可能更早。欧洲植物学资料《Herbier de la France》(1786年)中就有草菇的记载。多年变迁,草菇现在被分类学家归入了光柄菇科、小苞脚菇属,拉丁学名位Volvariella volvacea。在草菇的近亲中,可食品种不多,其中有银丝草菇(V. bombycina)、白草菇(V. diplasia)、美味草菇(V. esculenta)和粘盖草菇(V. gloiocephala)等。
        草菇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栽培,而其味也“不减北地蘑菇”,于是随着华人“出阜”,草菇的栽培与食用方法也传到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甚至远达马达加斯加。我国20世纪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以及中国著名真菌专家邓叔群教授领导中科院中南真菌研究室(现今的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进行草菇选育和栽培技术改进,在老前辈们的智慧和努力下诞生了V23、V37等优良草菇品种。到80年代,栽培材料废棉引入,使得草菇的单位产量更上一层楼。到90年代,广东省农科院何焕清研究员发明了中药渣栽培草菇的技术,在废棉成本高涨的时候,造福了广大草菇菇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以广州市为主的销售区域,草菇日上市量就超过20吨。在冬天,广州等地区菇农也通过瓦管、煤炉等方式加温,实现周年栽培草菇。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