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文化绚丽多姿、远播海内外

    发布时间:2018-05-09

      来源: 东营菌物科学

    勤劳聪明的龙、庆、景三县菇民不但发明世界最早的制菇技术,而且创造出多姿多彩的香菇文化。技术和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交辉,共同促进菇民区经济文化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香菇文化不断跃上新台阶,远播海内外。
        “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菇民区形成了独特的‘香菇文化’。首先,‘砍花法’和‘惊覃术’这种独特的技艺,除菇民外,‘外人不知其法,概莫能为’。为防止这种秘技以及其它方法经验的外泄,加上对生命和自然现象的畏惧与崇尚,在菇民社会中形成了迥异于当地方言的‘香菇语言’。菇民们能自如的用‘香菇语言’交流,外人则如听鸟语不知所云。其次,菇民们世世代代在深山老林里制菇,为抵御各种飞禽走兽和豪强之徒的侵袭危害,在与自然和人的斗争中独创了一门在武林中独树一帜的‘香菇功夫’。最为著名的是‘扁担功’:一根硬木扁担集棍、枪、刀各种技法于一体,极具实用性。第三,菇民们常年劳作之余,也有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那就是流传于菇民区内的‘二都戏’,题材多为反映自己的生活。
     
        香菇文化还集中表现于菇神庙。庆元、景宁、龙泉三县均有由菇民集资建成的菇神庙,其中以庆元西洋殿菇神庙规模最大,始建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清乾隆三年(1741年)扩建。该庙是三县菇民膜拜之地,菇民社会重大的事件均在菇神庙中进行审议和协商。所以菇神庙除了供奉并祭祀菇神吴三公外,还是菇民社会公权的象征,此其一。其二是欢庆丰收、精神享受的场所。每年农历七月庙戏期间,菇民忘却成年劳累,杂耍、演戏、焰火,尽情欢娱。其三,练拳习武交流技艺,菇民们除了谙熟‘香菇功夫’外,还有一整套利用自然设置机关陷阱、防身御敌之法,各种武功、技法以擂台方式进行交流。据传,莆田南少林武师和菇民武师相互切磋,竟不分轩轻。其四,物资交流,互通信息。当时交通闭塞,菇民各自在深山谋活,难得交往,菇神庙戏期间便是年辰光景、市场行情交流之时,生活用品亦可一并购置。总之,香菇文化在菇神庙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改革开放后吴三公发明人工种菇技术的史实获得国际上的承认,海内外专家纷纷到庆元考察,拜祭吴三公。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树庭多次亲临庆元,亲笔题写“香菇之源”、“香菇之祖”匾额。在新形势下古老的香菇文化焕发青春,创新许多软硬件载体,如:香菇节、香菇文化系列丛书、香菇文化陈列馆、香菇诗文碑廊、香菇博物馆、香菇大市场等。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