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鼻祖吴三公

    发布时间:2017-12-26

      来源:浙江工人日报

        吴昱(吴三公)(1130—1208)因排行第三,俗名吴三,又因发明人工栽培香菇技术,被菇民尊为菇神,称吴三公。庆元县斋郎乡龙岩村人。以务农为生,兼做道士。死后,百姓怀念他,建庙祭祀,逐渐演化为神,甚至菇民外出“做香菇”,在深山老林的菇寮里也设立牌位供奉吴三公。于是,这位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明家就成了“神”,民间大量神话传说更是为他涂抹上一层浓浓的神的色彩。
        吴昱发明了“砍花法”、“惊蕈法”,在实践中总结出从选场、择树、剁花、管理到烘焙,一整套人工栽培香菇的技术,将野生真菌演化为人工培植,使食用菌成为一种产品,形成一个产业,为一方百姓开辟了一条谋生之道,泽被千秋,传播海外,被认定为香菇业的鼻祖,800多年来,不仅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许多传说,而且还有地方志书和吴氏家谱、族谱为后人留下了真实的记录,佐证吴昱其人其事确确凿凿。
        《庆元吴氏统谱》是几十位老年文人,历时两年半,汇集和考证了庆元县吴氏7大宗,350多个支系,现存60多种谱牒,于2005年完成的统谱,共300余万字,是研究庆元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关于吴昱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该谱《吴三的身世与业绩》说得很清楚:龙岩村《吴氏宗谱》记载,吴氏祖先由山阴(今绍兴)而松源(今庆元县城),后子瑛公于宋政和八年(1118),从景宁卢源肇基龙岩,繁衍第四代,出生吴三,名昱。乃泰伯第82代、公第十三代、龙岩肇祖子瑛公的曾孙。兄弟六人,排行第三,故名。后世菇民尊称他为“吴三公”。至今龙岩村尚存吴三故居遗址和墓葬。
        龙岩村海拔1100多米,群峰突兀,山多田少,土瘦水冷,不利农业耕作,农民世代便以采蕈、烧炭、狩猎为业。吴三秉性聪颖,善于观察思考,常年在深山作业,发现阔叶树倒木被刀斧砍处生出的一种伞菌,味美香滋,常食身体健壮,抗感冒,金疮嚼敷有效。他借鉴先人的经验,潜心探索这种蕈菌的生长奥秘,悟出了培育香菇的“剁花法”(学名“砍花法”)与“惊蕈术”。据说,吴三发明香菇培育的技术,先在附近的茶木淤(原名香菇湾。境内的倡花寮,今存祭神位和石臼等)试验成功后,就沿千年古道卜居西洋一带(今五大堡乡),与百姓推广。随住的母亲和妻子还在古道凉亭义务摆茶摊,并用香菇脚汤为百姓治疗感冒和小儿麻痘,众称“香菇娘娘”。后来,吴三母亲去世。就安葬附近山场(即现在西洋殿后山坡土名“金交椅”),吴三择山凹处搭寮为母庐墓守丧。民众也在西洋村口建吴氏二夫人庙拜祭。有楹联:“圣出西洋香菇母,爱国护民保安康”。吴三在西洋一带十余年传授制菇术,为民造福的精神和举动,深得广大菇民敬仰。
        后来吴三儿子吴小七不幸在盖竹村摔死,给年老的吴三打击很大。不久,他便带病回到老家,于嘉定元年(1208)八月第一个虎日去世,享年79岁。此后,龙岩村人每年农历三月十七和八月第一个虎日都要祭拜吴三公。村谱载:“清康熙十二癸丑年(1673)建吴三公祠,坐乾兼亥。”盖竹村菇民为感恩其德,于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建“灵显庙”,祀吴三为菇神。明万历年间,菇民又在西洋后山吴三为母庐墓守丧处建西洋吴判府庙(遗址今存土墙基石)。清乾隆三年(1741),庆、龙、景三县菇民又集资重建,庙址从山脚移至溪边古道旁。再经光绪元年(1870)扩建,即今存国内规模最大、建筑最考究的菇神庙——西洋松源殿。殿内正堂置存署名龙岩村光绪三年敬送的香炉和石圆桌。中堂柱上有楹联:“由龙岩卜居而后远近感德,自西洋登殿以来遐迩沾泽”、“身跨黑虎威镇一方,手握金鞭灵昭四境”,见证着吴三的身世和业绩。1997年8月,西洋殿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