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坐车到了被称为“中国香菇城”的庆元县城时,扑面而来的一定是菇香。
一个个像小伞一样的果实,集食药为一体的美味佳肴,有着其独特的功效而远销世界各地。虽然现代制菇的技术已经完全更新,但是整座城还是被浓浓的
香菇文化所浸透着。
庆元的香菇市场堪称香菇行业的世界之最。800多年前,庆元的吴三公发明了香菇,在巍巍的百山祖下,慢慢向外面延伸,遍及庆元、龙泉、景宁三县,这工艺也培养了一大批生产香菇的技术工人先在福建、江西、安徽、后至川、陕、云、贵等省,浪迹半个中国。然而今天,全国各地的香菇都又集中流向中国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庆元,有些追源溯本的味道,这种循环,也正是庆元长期务实的弘扬香菇文化的结果。
庆元县城飘着菇香,在庆元香菇博物馆里,陈列着800多年香菇发展的实物,更为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人一直以来都以生产香菇受过皇封而兴奋着。
朱皇帝新封龙庆景;
刘国师讨封种香菇。
这是在菇神庙里挂着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可有典故。
相传明朝初期,因久旱无雨,皇帝朱元璋为祈雨,下旨一律戒荤素食,数日后已食而无味病倒床上。国师刘伯温献上香菇,朱元璋食后顿觉神怡,赞口不绝,下旨把香菇定为 “贡品”。并下旨诏告天下龙庆景三县专门种香菇,其它地方的人一律不允许种香菇。民间有“国师献山珍,香菇成圣品,皇帝开金口,谕封龙庆景”之说。
虽然是传说,以朝廷的名义将一个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保护,可能性还是非常之大。因为这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由于理学思想的影响,明代兴起反商业的思潮,商业并没有像唐、宋、元时那样得到发展,反而是继承了轻商的传统,回归到过去重农的思想中,这一产业肯定是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可以断定明朝时香菇生产非常兴盛,要不然宋代的吴三公也不会被明神宗敕封为"判府相公"了。
“讨皇封”也成为香菇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在现在的一些舞台剧中还鲜活地得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