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产业上演角逐战

    发布时间:2016-12-01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食用菌行业作为21世纪朝阳产业,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量逐年攀升,未来,食用菌市场的前景将更为广阔,竞争也更加激烈。正是因为有了竞争,食用菌行业才有了空前的发展。
      食用菌行业的龙头企业和大佬们,面对新一轮竞争,是如何布局和谋划的?
      雪榕:备战“三国”元年
      自2015年起,我国食用菌产业进入资本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5月4日,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作为中国食用菌行业的龙头企业终于成功走向资本市场。
      这家靠一根一根金针菇卖上市的企业,自2004年开始涉足食用菌,到2016年成功上市,可谓十年磨一剑,终有所成。2015年公司营业收入10.19亿元,净利润12335万元,至2016年9月,食用菌日产能达580吨,居中国食用菌工厂化企业之首。
      雪榕董事长杨勇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叹:“走到今天这一步,成绩来之不易。2008年我们将工厂化食用菌确立为核心产业,引进了很多日韩的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消化吸收,目前在单瓶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方面已经完全超过日韩。”
      液体菌种是雪榕的一项核心技术。使用液体菌种代替固体菌种生产金针菇、真姬菇,整个生产周期分别缩短了约54~82天、70~106天。而雪榕金针菇最高达158.59%的生物转化率也位于行业之首。
      “面对消费者,雪榕始终本着对生命健康安全负责的态度,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杨勇萍说,现在老百姓已经不满足于吃饱,更要吃好、吃得健康。雪榕把重点放在把控源头上,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和化学品,通过完整的质量控制和品质保障体系及质量追溯体系,让消费者享受到绿色、健康、安全的食用菌产品。
      但是杨勇萍并不骄傲自满,他意识到雪榕的大部分收入来自于金针菇这单一品种,万一哪天价格暴跌,雪榕的麻烦就大了。品类多元化布局——已经成为他着手的第一步。此外,适时深加工布局,进行行业内整合,开启海外并购步伐,都被纳入雪榕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中。
      杨勇萍清楚地认识到,近几年,我国食用菌工厂化每年都以25%~35%的速度在增长,发展如火如荼。但问题是,生产增长速度远远快于消费需求,食用菌还没有真正走入百姓家,导致产能过剩,价格走低,就像现在的金针菇。
      “未来将是企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博弈。”杨勇萍说,雪榕的核心是四个字:质量、成本。以质量取胜,利用原有基础和优势扩大产能,进一步降低成本。
      雪榕上市被视为食用菌行业的一件大事,它预示着食用菌产业正上演着强者更强的局面,将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和资本进入这个行业。食用菌是个重投资的行业,上市,已经成为大型食用菌企业的必由之路,未来没有钱、没有投资的企业一定会被淘汰。
      杨勇萍坦言,雪榕上市后,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但面临的压力也更大,要接受市场和投资者的严格监管,这要求我们需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用业绩说话。
      “明年中国食用菌产能会增加30%以上,意味着,从2017年开始,将进入真正的行业整合洗牌期。”杨勇萍把现在的食用菌行业竞争比喻为“春秋战国”,但从明年开始将上演“三国演义”。“雪榕作为行业老大,决不能掉以轻心,万事谋定而后动。明年至关重要,未来如何全在此一战。”
      到2020年,食用菌企业的王国版图,将有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拭目以待。
      绿宝:品牌先行 渠道布局
      “中国食用菌强国之路不是靠产量,而是靠品牌,靠精深加工。我国食用菌加工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同质化,缺乏核心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在第十届中国蘑菇节上一针见血地指出。
      曾几何时,鲜销食用菌几乎是所有食用菌企业所热衷的,因为收益最快。但是随着2013年~2016年食用菌工厂化规模的扩大,鲜品利润下降,“鲜品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越来越多的食用菌企业意识到深加工的重要性,开始把精力和资金投入到食用菌产品的深加工上,消费者也将越来越认可食用菌深加工产品。
      在品牌与深加工的道路上,中国绿宝集团一直走在行业的前列。早在1995年,绿宝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之初,董事长郑松辉就十分注重商标品牌的保护与推广,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
      1998年,公司申请注册“绿鲜”商标。如今,绿宝已发展成为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果蔬罐头深加工企业。
      2015年6月18日,绿宝集团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这对于绿宝来说,又将是一个新的起点。目前,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新引擎。绿宝也将其纳入了重要发展战略。
      2015年12月,绿宝在新加坡成立康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 月,在日本成立绿辉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大健康产品”的研发及“食用菌保健食品”生产销售业务。
      记者从绿宝集团获悉,今年,绿宝又开发了一系列食用菌保健食品,利用菌芝复壮提纯和细胞破壁技术,生产真正能够改善人体机能的保健食品。未来会继续投放资源在大健康产品业务上,并持续拓宽产品线,目标锁定潜力巨大的亚洲市场。相信未来不久,食用菌保健食品业务会成为绿宝新的增长点一。
      在渠道建设上,目前公司已经开始建立团队,在经营海外市场同时,着手国内直销渠道的铺垫,并将重心放在跨区域的渠道建设上,分别在深圳、长沙、南昌等一线或省会城市拓展销售渠道,保障食用菌产品及时分销,减少中间环节成本。
      在李玉看来,食用菌产业竞争的终极是产业文化的竞争。
      对此,郑松辉表示:“现代企业的发展不光靠销量,更多靠魅力营销,魅力即企业文化。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中国是目前食用菌生产大国但不是强国,国内食用菌企业在提炼自身企业文化上,还有很大空间。”
      同发:做双孢菇原料安全的捍卫者
      11月17日下午,福建漳州的室外温度飙升至30℃,但当记者走进同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的双孢菇温控生产车间里,却感到凉意阵阵,一间间干净整洁的菇房内,陈列着两排钢结构培养架,菇床上均匀铺满了黑色的培养土,一个个白嘟嘟圆溜溜的双孢菇破土而出,长势喜人。身着统一工作服的工人们正站在手摇式升降台上采摘成熟的蘑菇,然后进行去土、分装,最后销售到市场上……
      随着这批标准化温控车间里的双孢菇采摘上市,标志着漳州的蘑菇生产进入工厂化时代。这是漳州蘑菇人的自豪,也是同发的骄傲。
      漳州双孢菇种植历史悠久,从20世纪60年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漳州的的双孢菇种植面积、总产量跃居全国首位,获得“中国蘑菇之乡”的美誉,其中双孢菇罐头出口量占全国8成。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作为漳州蘑菇主产区,2014/15年产季,双孢菇种植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几乎家家都种植,已成为当地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近几年,我们越来越感到漳州双孢菇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环境污染问题,栽培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土地利用率低,食品安全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双孢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翠娟告诉记者,尤其近三年,国外对食用菌农残标准越来越严格,而我们传统双孢菇生产方式仍然以传统种植模式为主,栽培技术参差不齐,存在农残药残的风险,对漳州蘑菇罐头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角美双孢菇生产已经面临生死考验,漳州“中国蘑菇之乡”的旗帜能打多久?角美双孢菇产业的路在何方?
      “未来蘑菇产品的质量要求是无农药化肥、非化学试剂漂洗的健康产品,标准化生产工艺与配套设备设施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条件,所以双孢菇生产必然向着工厂化、智能化模式发展。”王翠娟说,要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源头抓起。
      去年来,台商区按照漳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转型升级的工作部署,以现代农业的思维,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蘑菇产业转型升级。
      王翠娟介绍说,具体做法是由龙头企业集中建立一次、二次发酵隧道,生产统一标准的培养料,并搭建温控菇房进行工厂化种植示范及培训技术培训;由政府出资,在原双孢菇种植面积较大的村落周边建设集约标准化温控菇房;菇农采用回购或租赁等模式,经培训熟悉新工艺和新技术后,采用龙头企业做好的培养料,在标准化菇房进行有责任的双孢菇种植。
      她指着菇房外的电脑显示屏对记者说,公司采用物联网系统对标准化菇房进行智能化管理、实时监控,菇房内的温度、水分、光照等关键信息在电脑上一目了然。“下一步,我们的重点是有机肥,把工厂化生产更换下来的培养料,作为生产有机化肥的原料或者直接作为改良土壤的肥料,实现漳州农业的良性循环。”
      王翠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若按照传统种植方式,一年只能种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量15~18公斤;工厂化种植一年6~8茬菇,年收双孢菇150公斤以上,是传统种植方法的10倍。同样的种植品种与产地,土地利用率明显提升,菇农的年收入自然就增长了。
      “我们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做培养料供应商,帮助菇农提高产量,使其生产出安全可靠的高品质双孢菇,带动漳州蘑菇产业链的持续发展菇。”王翠娟说,只有解决了农民的生产问题,漳州的蘑菇才有希望。(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