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菇记

    发布时间:2016-11-05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老家地处江淮丘陵,坡上枞树茂密,茅草疯长。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村庄人口减少,柴火无人砍伐。又传野猪出没,没事很少有人上山,只有一年二度的采茅草菇,山上才热闹起来。
      茅草菇,是一种美味食用菌,又名“三九菇”,每年的三月或九月才有,一旦季节变换,气温交替时生长。
      时维九月,一场场雨水洗过山头,茅草菇争先恐后地冒出来。这阵子,村庄里留守的老人们纷纷拎着桶,拿着小铁筢,相邀着上山采茅草菇。他们采菇一饱口福之余,多半卖几个零花钱。鲜菇现采现卖,收购价高峰时每斤20块,运气好的话一天能采十几斤。可观的收入很有吸引力,连进城带孩子的大妈也惦记着老家山上的菇子。采菇人对每一处山洼,每一道沟沟坎坎再熟悉不过,哪儿有茅草菇,哪儿没有;哪儿多,哪儿少,还有其它菇子的形状、颜色,有毒的无毒的,都摸得一清二楚。年年采菇,成了老人们的指望和寄托,就是平时不大动的老人,一提起捡茅草菇,劲头来了,换了个人似的。想想也是,昔日他们土里刨食也难得温饱,时下土地流转了,兜里也不缺钱,可一闲就憋得慌,趁机活动下筋骨也好。
      不知是被老人们感染,还是被山上的茅草菇吸引,我也参与了这次“野外行动”。多年为市声湮没,出于寻找大自然的野趣,我和妻一起钻树林,披荆棘,拨茅草,由东山转到西山,再从西山转到东山,也没采到半个茅草菇,要么碰到讨厌的牛屎菇,要么遇见晦气的有毒菇,明明老远看是茅草菇,蹲下身一瞧却是块硬石头,我开始怀疑我的近视眼赶不上老年人的昏花眼。失望之余,看到有经验的老人用筢子扒开丛生的茅草或落地厚厚的松毛,搅得草伏土翻,发现一个茅草菇,浑浊的眼里满是喜悦。方才恍然大悟:现在的茅草菇都藏在草丛里或埋在松毛下了,它们顶着杂草生长,待露出嫩滑的身子,早就被人盯上了。于是,就操筢子像工兵扫地雷似的进行地毯式搜索,大有掘地三尺之势,果然有菇子不情愿地蹦出来。当一个个茅草菇从草丛里被我们采进篮里,那份欣喜劲儿像捡到了宝贝,不多会儿,竟有半篮子。妻说:“拿去卖呗。”也好,反正也吃不了这些。
      收购点就在村子附近。菇以鲜为贵,一筐筐茅草菇装好,据说当晚就拉往上海,且身价倍增,成了名副其实的山珍。具体去向,商贩无可奉告。不过,家乡的土产品破天荒销往大城市本身就是件好事,留守老人晚年能“靠山吃山”也很开心。然而,面对枯草连天,满山狼藉,我内心深处隐隐有种莫名的失落。
      小时候,每到三月或九月,茅草菇一出来,农人们便开始忙于春耕或秋种,根本无心采摘,只在上山放牛或砍柴的空当儿,偶尔碰上便采回凑个菜。那时候的茅草菇没有今日风光,就跟昔日乡下人一样,默默无闻,土里土气,更不受关注。放学回来,我和小伙伴们一边上山玩,一边采茅草菇。茅草很浅,树木稀疏,茅草菇很容易找到。单个儿的茅草菇多见,灰中带黄,在草边半藏半现,像跟我躲猫猫,又像是早早等我来采。有时发现菇群,最大的是菇王,旁边围着一圈小菇,个个撑开小伞,嫩滑可爱,喜得我不由大喊:“看啊,我采到茅草菇一家子了!”弯腰就能拾一兜,让同伴们好生羡慕。采完茅草菇,我们趁兴在茅草地里打个滚儿,在山坡上跑呀追呀,笑闹声惊飞林间啁啾的鸟儿……茅草菇采回家,首先给母亲一个惊喜,因为缺荤少油,母亲就用新鲜的菇子和山粉圆子一起煮,或晒干炒菜,那真是一个鲜啊!仿佛村子的空气都带着茅草菇那特有的味道……
      妻见我对着茅草菇发愣,问:“去收购点?”“还是先自己尝吧。”我对妻说。晚上,备了小酒,妻特地做了茅草菇烧肉、茅草菇打汤,味道依旧透鲜!醉意朦胧里,耳畔隐约传来儿时小伙伴“采茅草菇喽!”的欢叫声……(来源:新安晚报)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