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我们正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在人们都贯注文化的今天,尤其要需要弄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香菇文化。庆元自1197年建县后就与香菇结缘。香菇鼻祖吴三公诞生后庆元才建县,可以说庆元的历史是香菇生产发展的历史。建县后69年(1265)盖竹菇民吴标因梦见吴三公父子,集资建灵显庙,并举行菇庙会,纪念吴三公父子,标志着香菇文化开始形成。所以庆元800年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香菇文化发展史。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属上层建筑,是物质生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香菇文化就是反映了香菇产生及其栽培技术,以及在香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种文化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即核心的观念文化。有没有香菇这个物质,是基础,人们(吴三公等古代菇民)如何栽培香菇的技术是主体,体现了人同物的关系。菇民建庙纪念研制菇术的吴三公等,这是人们的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和道德精神。这里的主体不是物(香菇),而是人(吴三公父子、菇民),属于最深层。从香菇到香菇文化的有序结构,体现了“香菇——砍花法和惊蕈术——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香菇文化产生于十二世纪中后期决不是偶然的。龙泉人宋丞相何澹回乡期间编修《龙泉县志》,于1259年出版,具体详尽地记载了香菇栽培砍花法和惊蕈术。此时吴三公已是69岁。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菇术传播到离龙岩60公里的龙泉,应该说不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吴三公是传说中的代表人物。砍花法和惊蕈术也可能早已流行。但在道教盛行的年代,人们崇尚道教,身为道士的吴三公,巧妙地把制菇术和道教融为一体,使菇术明显地增添了神的色彩,就加快了菇术的传播。笔者认为当前一项新技术的传播,只要一二年,四五年传遍了全国和全世界。花菇栽培就是这样,1991年在我们庆元试验成功,1994年,国际会议期间外国代表在庆元现场参观听介绍,就传播了全世界。但人造菇木栽培技术的传播花了近十年,段木菌丝栽培的传播则将近三十年。这是与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龙庆景地区基本上是古代长期存在的那种状态。吴三公研制和传播的香菇术,大致上要半个世纪,应该是可信的。吴三公去世后近70年的时间,人们怀念他,在盖竹建灵显庙并举行庙会纪念他,也符合那个时代的实际。
我们从香菇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的历史中,可以了解到,吴三公研制传播香菇栽培技术是香菇文化的基础和关键。人们对吴三公的崇拜, 这种价值观念,是由于受到吴三公的道德精神的感染。吴三公“为民造福艰苦奋斗”的精神,与当代“自强不息,奋力拼博、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庆元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也是香菇文化内涵的核心和本质所在。吴三公要传播菇术而不愿去造反和小七儿为制菇摔死竹山的传说,流传800年,直到今天,人们崇拜吴三公原因正在于此。
香菇术的产生发展和能留传于世,牵涉到各个方面,因而它们都包涵香菇文化范畴之中,它包括香菇农业文化,香菇文艺、菇民歌谣、菇民戏、菇民语言(菇山话)、香菇医药文化、菇民传说故事、菇民谚语、菇神庙楹联、香菇体育文化、香菇营销文化、菇民香火榜、菇神庙会、香菇饮食文化、香菇宗教文化……。归纳起来,香菇文化有九个基本特征:①以菇业为中心的生活习俗;②以菇业为中心的生产习俗;③以菇为中心的文化观念;④有以菇业为中心的共同语言——菇山话;⑤有以菇业为中心的共同行为规范;⑥建立了以菇业为中心的管理机构——“三合堂”;⑦有以崇拜吴三公为主的共同的民间信仰;⑧有菇民集中的文化体育政治经济活动的表现形式——菇神庙会:祭神谢恩,演戏练功,体育竞赛表演,种菇技术和商品交流等等;⑨、还有大大小小的行会组织形式——菇业公会、菇邦、同乡会等。以上所有的一切,都是能反映香菇文化的内容形式,都属于香菇历史文化遗产。但是至今留存的东西很少。有大大小小的菇神庙,但在龙庆景地区比较完好只有一座西洋殿,文字资料仅有县志中的零星记载,比较详尽的有庆元县长陈国钧1947年写的《菇民研究》。还有一本1924年出版的《菇业备要全书》。收编了菇民山歌和民间草药验方。编者是龙泉人叶辉廷,由“龙泉徐同福石印局印行”,封面印着“龙庆景三邑适用”。其中《香菇笙歌》是集中说唱香菇及其生产过程,反映了菇民劳动生活实践和思想情操,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香菇文化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将其内涵引申出去,即其外延值得人们去研究,提炼其精华,为今所用,为脱贫奔小康服务。笔者经几年的思考,从当今时代看,香菇文化的外延,有两方面特别值得研究。一是古代菇民们四处“踏樯”、“做樯”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应如何提升香菇产业?二是保护香菇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保护环境,尤其值得重视。三是发扬。
吴三公等古代菇民最早在茶梅圩一带(即香菇湾)制菇,后来转移到西洋竹山一带制菇和传播菇术,既体现了他们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精神,也表现了他们从实际出发,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吴三公一家人团结为民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看来他们已有了初步的环保意识,不然为什么要转移制菇地点呢?难道不是为当时能种出菇来和以后能继续种菇吗?这就是既要为当代自己也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笔者认为,这就是古人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我们今天办香菇产业,难道不应该既要做香菇赚钱,又为子孙后代着想,要保护好环境吗?香菇生产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的发展道路,要大力发展有机香菇,千方百计提高香菇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强庆元香菇的市场竞争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香菇历史文化遗产要保护,不要使香菇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失传,这就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香菇文化旅游。龙岩村吴三公后代继承发扬先祖的开拓创新精神,审时度势,为民造福,艰苦奋斗,建设第中华香菇文化第一村,并发起提出中华香菇文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在新世纪弘扬香菇文化的一种尝试,实在是一个明智之举。(来源:中国食用菌网 作者:樊寿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