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期的文献中,用来表述菇菌的文字比较复杂。拙著《菌蕈字源考》(1991,1992)和《关于“菌蕈”词源的考订》(1992)中初步探讨,古代用于描述菇菌的文字多达70余个,但以“菌”、“蕈”、“菇”三字较为常见。其中“菇”字出现的较晚,源于北方俗语,表音不表义。“菌”、“蕈”二字的出现都有2000多年历史,并形成一个同义复合词“菌蕈”。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即由声符和义符组成。东汉学者许慎《说文》的释义为:“菌,地蕈。从艸,囷声。”囷为“廪之圆者”,是一种圆顶的粮仓。由是可以想见,菌字颇似伞菌的菌盖,在于描述菇菌的形象。对“蕈”的释义则为“桑耳。从艸,覃声。”古人所说的桑耳与现代分类学上的概念不完全相同,也包括其他木生型和土生型菇菌。蕈字在于表达菇菌的风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解释为:“蕈,从覃,延也。蕈味隽永,有覃延之意”。汉字的表现方式是以字取象,蕴蓄着特殊的文化内涵。汉字中的形声字,义符就是通常所说的部首,声符指读音。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形声字中的声符首先是义符,起到表意的作用。可见古人在造字时,这个“蕈”字十分准确地捕捉到菇菌的基本特征。
而在菇菌中蕈菌所包含的范围又是最大的,从某种角度上讲,菌蕈的文化、历史也就是蕈菌的文化、历史。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类的总称。近20年来已为大多数专业人士认同。蕈菌的生长在基质上或地下的子实体的大小足以让肉眼辨识和徒手采摘。现存蕈菌大概有140000种,然而迄今已辨识的只有15000种左右(约占估计总量的10%)。蕈菌生产和消费目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估计有1500~2000种可食蕈菌,已辨识的981种。到2002年,已经驯化92种,60种进行了商业规模的栽培。
蕈菌大多数属于担子菌类;极少数属子囊菌类。从外表来看,蕈菌不像微生物,因此过去一直是植物学的研究对象,但从其进化历史、细胞构造、早期发育特点、各种生物学特性和研究方法等多方面来考察,都可证明它们与其他典型的微生物——显微真菌却完全一致。事实上,若将其大型子实体理解为一般真菌菌落在陆生条件下的特化与高度发展形式,则蕈菌就与其他真菌无异了。
蕈菌广泛分布于地球各处,在森林落叶地带更为丰富。在山区森林中生长的木生菌种类和数量较多,如香菇、木耳、银耳、猴头、松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在田头、路边、草原和草堆上的草生菌,有草菇、口蘑等。南方生长较多的是高温结实性真菌;高山地区、北方寒冷地带生长较多的则是低温结实性真菌。蕈菌可分为食用、药用、毒菌等几类。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其中可供食用的种类就有2000多种,目前已利用的食用菌约有400种,其中约50种已能进行人工栽培,如常见的双孢蘑菇、木耳、银耳、香菇、平菇、草菇、金针菇和竹荪等;新品种有杏鲍菇、珍香红菇、柳松菇、茶树菇、真姬菇等;还有许多种可供药用,例如灵芝、云芝和猴头等;少数有毒或引起木材朽烂的种类则对人类有害。
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菌蕈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韵味,给人以意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使人可以从中领略到自然的和谐、人生的美,在2000年前的史料中已有记载。《吕氏春秋》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史记》中的记载,称为“千岁松根,食之不死”,此外,还有许多十分生动有趣的民俗学、社会学方面的材料,向我们讲述过人类曾以菇菌为食渡过灾荒和绝粮的故事。事实表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对于菇菌的利用,也同样是出于一种生物本能。进入农业社会后,随着人类文明的昌盛,人们才开始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鉴赏菇菌,成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美味食品,演绎出许多与菌食有关的掌故轶闻,便有许多用佳菌制作的美食,不但记载于古籍,也口碑于民间,形成富有浓厚生活情趣的食菌文化。
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可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等症,并根据菌盖色泽,评述品质高低。6世纪贾思辨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木耳菹的做法。7世纪段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有关于竹荪的描述。虽然这些办法比较原始,但它具体记载了我国食用菌科学知识的渊源。
我国食用菌半人工栽培,有规模的生产应始于元代,可以说是商品生产的开始。潘之恒于1500年完成的《广菌谱》,记载了鸡菌和其他40多种可食菌的生态和利用价值。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对前人记述的20多种有药用价值菌类的名称考证,对形态、栽培、采集方法和药用功效作了详细论述。始于1000多年前的木耳半人工栽培方法,在林区代木,以粥培菌者今日也常有出现。茯苓作为重要药用真菌,也是1000年前就在松根周围掘取菌块,切块就地下种栽培。800 年前在浙江西南部山区由吴三公创始砍花栽培香菇的方法,在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山区农民遂以伐木栽培香菇为专业积累了在林内选场、倒树、砍花接菌和击树惊蕈的经验。
我国近代食用菌生产新产业的形成,始于本世纪30年 ,上海引进了双孢蘑菇的纯种堆料栽培技术,在向各地推广栽培中,逐步改进操作技术以适应各地的栽培条件,在引种中评比出优良菌株,并改进制种技术。50年代以来,随着战后经济复兴,食用菌生产广泛推广了纯菌丝体接种,像传统的食用菌香菇、木耳,至今仍打孔接种。 70年代,由于人工培养纯菌丝的兴起,并开始采用木屑、棉籽壳等农副产品下脚料栽培食用菌。
近几年,我国的食用菌事业正以空前的规模向前发展,生产技艺也有很大提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在食用菌资源调查、野生品种驯化、栽培技术、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来源:黑龙江省食用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