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霰寒松为茯苓

    发布时间:2014-03-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仲秋刚过,南方的季节依旧没有寒意,风送来了的是一种微醺的喜悦。
        黄昏时分,我在回市区的镇区站点等车。在地理上,这里过去属农村,而现在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开发区的建立,现在算是城市的近郊。鹰厦铁路从镇区横穿而过,公路的不远处是静静流淌的富屯溪。
        等车的间隙,我看见一个身上粘满新鲜黄泥土的人,肩上挑着沉甸甸的蛇皮袋,手上还倒提着一把三角尖锄,他正准备停下来歇息。受好奇心驱使,我向他打了个招呼并问他袋中装了些什么?他回答到:“都是刚从山里挖来的新鲜茯苓,大概挖了六十多公斤。”我问:“能卖多少钱一斤呢?”他回答说:“现在还不能卖呢,要洗净泥土加工后才能出售。”我说:“是野生的吗?”他回答说:“不是,是自己栽种的,很早以前倒是有野生的茯苓挖,现在山上的松林基本都没啦。再说,野生的要爬山越岭,每天跑十多个山头,往往要找好久才能找到一两株茯苓,还有毒蛇的威胁,很辛苦的!”我点点头,因为自己以前在农村也经历过这些,所以知道挖茯苓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在八十年代末,那时大家的收入都不高,许多在农村工作的一般职工,都会因地制宜,搞点小副业来弥补收入的不足。像我们这些在农村卫生院工作的人,常常会栽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中草药,而种茯苓,相对容易谢,也好管理,所以就成为我们的首选。据《本草图经》载:“茯苓,今东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者,其枯折搓卉,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而我们栽种的方法也都是依据古法进行的。
        栽种茯苓是一种很辛劳的事。茯苓是一种兼性寄生菌,我们常常是两三人一组,带上必要的工具和菌种,再上山寻找一片适合栽种的松林。找寻适合栽种的场所是费心劳力的事情,由于合适的地方往往很远,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也是常有的事。找到了合适的场所,先要用锄头在松树的根部向下挖掘20~30厘米,然后埋入菌种,再覆盖上黄土。由于在茯苓在结苓期地面会出现裂缝,所以还要再上山一次,进行补土填缝,并洒上“六六粉”以防黑翅白蚁蛀食。在栽后8-10个月,茯苓就到了成熟期,到第二年的7至9月间上山挖掘。唐朝诗人韦应物在《咏琥珀》一诗中云:“曾为老茯苓,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尤可觌。形象地说出了茯苓的生长过程。一般来说,如果是栽种在松林密处,常能得到大茯苓,但林稀土质贫瘠其产量就很低,间或得到些大的,也不过重三、四斤至七、八斤而已。
        收获的季节即是一种充满喜悦又劳苦的重体力劳动。对我们这些平时缺乏体力劳动锻炼的人,是一种充满艰辛的劳作。山路崎岖,道路遥远,往往是连拖带拽,气喘吁吁地才能把它们弄回家中。弄回来的茯苓得一一去除表面的泥砂,堆在室内盖稻草或贮放于瓦缸内,盖以厚麻袋,使其“发汗”,析出水分。等水气干了,如此反复3-4次,至表面皱缩,皮色变为褐色,成为半成品的“茯苓个,”这时还要趁湿剥去外皮,这个过程往往让人痛苦不堪。因为发汗的过程并不是很均匀,有时候粘连在一起,就得用指甲慢慢的剥离。待所以的都剥完了,手指往往又红又疼。不过看到白白的一堆茯苓,收获的喜悦也会冲淡一些痛苦。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茯苓切成片状。由于茯苓菌核有些臭味,切片的过程并不好受。随后的程序便是反复打晾晒,直至干透为止。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的功效非常广泛,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宋代诗人刘子翚曾有形容茯苓的诗:“老松寒不死,密壤聚流脂。小斸凌苍翠。深藏发怪奇。应怜霜鬓客,为寄玉婴儿。屑饵消残疢,同寻汗漫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武攸绪,天后从子……服赤箭茯苓……晚年肌肉始尽,自有紫光,昼见星月,又能辩数里外语。”在他的另一本书中《支诺皋记》也记载:“天宝中,处士崔玄微……饵术及茯苓三十载,因药尽,领童子仆辈,入嵩山采之。”
        茯苓全身都有药用作用,因其部位不同,药性也不同。像茯苓皮,有利水肿功能,其去湿大于健脾;削去外皮后的淡红色部分,称赤茯苓,有渗利湿热的功能;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称白茯苓,把它切成小方块,能渗湿健脾,其健脾多于去湿。而白茯苓中心抱有细松根者,则有宁心安神的功能,价格也最高。经过切片的茯苓还要进行分类,方可销售,往往辛劳一年下来,收入也不过二、三百元。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茯苓有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其中的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经常服茯苓可增强免疫功能。像少见阳光者,食茯苓能弥补因接受阳光不足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慈禧食后,颇为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成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后来茯苓夹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之一。
        如今,这些逝去的往事,已成为我心中最香醇的回味与芬芳,伴随着那些远去的点点滴滴,成为心头萦绕的旋律,飘散在生命里的每一个角落,细致,绵软,濡染浸透我的人生。而这缠绕而挥之不去的药香,已然成为我生命最美好的芬芳!(作者:一苇)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