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雨水大,下得又勤,山里那些木耳、蘑菇、猴头蘑都长“疯”了,就像雨后春笋摽着劲儿地长。进山采山货的人群就像赶集似的,提篮的、背篓的、挑柳筐的,如同一条又一条溪水流向山里。
深秋的艳阳高照,山里却是凉风习习,空气新鲜得就像过滤了一般,给人的感觉一个字“爽”。我乘着雅兴,也进了一趟山里。进山不到十里,一片壮观的景象映入眼帘,今年山产品丰收那真是名不虚传。尤其是长在高大树干的猴头蘑,远远看去像披着满头的毛发,又像染上一层薄霜,显得柔软而润湿。它白白的,茸茸的,有手掌般那么大小,圆乎乎的趴在树杈上。走近看去,它身上长着细细的软软的茸须,毛绒绒的,金黄里透着红,肥肥胖胖,活脱脱的一个泼猴的脑袋。因而故此得名“猴头蘑”。
猴头蘑在深山密林,总是对应而生。在一棵树上发现一个猴头蘑,朝着它面向的方向走,不出十几米,终会发现另一个猴头蘑,大小形状都差不多,好像一对情人在深情相望。这种“对生”现象,真是神了。因此人们又称猴头蘑为“鸳鸯菇”、“对脸菇”、“阴阳菇”。
猴头蘑为什么会对应而生,我曾请教食用菌专家,都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他们只是说,猴头蘑是一种大型真菌,成熟的菌种会随风飘落,遇到适合它生长的条件,便会迅速地发育起来。在大小兴安岭一带生长着猴头蘑极易着床的柞树、栎树和胡桃树,这里的阳光、湿度和气温都十分适宜猴头菌的生长,如果遇上雨水充沛的秋季,在一棵树上生长出三四个猴头也是很常见的事,脸对脸生长只不过是一种巧合。
这种对生现象民间倒有不少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有对古猿生了一群孙儿弟女,时常受到虎狼豹熊大型动物的袭扰,有时还惨遭魔爪利齿。这对古猿为保护子孙的安全,分别爬到两棵树上瞭望。一日风云突变,天降暴雨,炸雷翻滚,公猿遭雷击而亡。母猿悲痛欲绝,蹲在另一棵树上望而不食,不久也哀婉地死去。后来,在这两棵相对而望的树上,分别长出两颗猴头来。这是一个悽美的悲情故事,听上去倒是比较靠谱。
猴头蘑因其味道独特而盖压群芳,而显得稀缺和珍贵。但猴头蘑好吃却不好采,由于它悬于高大柞树的病节处,一般离地十几米。猴头蘑有两种,一种是菜花蘑,多生于栎树、胡桃、柞树等树的枯死腐木干上或是活木的死枝干裂疤处,其形状像一朵菜花;另一种是珊瑚蘑,生长于柞树、黑桦、白桦等死腐朽木上,其形状酷似珊瑚。不管哪种猴头蘑,皮处都长有棕黄色细茸,茎部狭窄,实体膨大,鲜嫩时呈白色,成熟后为淡黄色,满身长满针状肉刺。猴头蘑因味道鲜美,讲究现采现做。无论是炒菜、烹汤、还是做馅,都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有一种味道鲜美的脆嫩。特别是猴头蘑炖小鸡,送到嘴里简直就分辨不出哪是蘑菇哪是肉。新鲜猴头蘑采回吃不了,也可用针线穿起来,挂在墙体或栅栏上晾晒, 也可搭一个网状平台,把大的掰开进行晾晒。食用干猴头蘑时,需先用淘米水浸泡几天,但不能使之变馊泡臭,发泡好了再用清水洗净,吊汤、包馅、炒炖咋吃咋有理。
(作者 张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