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菇记趣

    发布时间:2013-09-24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在莫斯科工作多年,业余时间的安排也和国内有所不同。公共场所的活动尽管也很丰富,但毕竟是外国人,总是无法真正地融入。于是郊游、垂钓、采摘成为最愉快的休息方式。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和割舍的,就是采蘑菇。这个回忆将伴随我一生。
        每年的夏末直到初冬,就是采菇的季节了。跟俄国人一样准备好行装:胶靴、食物、饮水、小刀子、指南针(现在简单了,手机定位代替了指南针)、柳条筐。驱车出城大约20公里,就能找到自己比较熟悉的森林,我们给这些林区起了中国名字,如野猪林、三棵树。记得当年我是向一个莫斯科居民瓦列拉虚心学习了一个夏天和秋天,才学会了采菇的流程。知道了要采什么品种的蘑菇,什么是一等蘑菇,什么是二等,三等,什么是毒菇。此外还要学习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方位,不致迷路;如何根据树种疏密判断蘑菇的多寡,等等。好大一门学问呢!
        我们尽量找个雨后高温的天气,清晨就出发。据说这个“空山新雨后”的时节蘑菇最多。林间空气清新,鸟鸣嘤嘤,偶尔还能看到野兽,如野猪、驼鹿、狐狸等等。不过离莫斯科这个巨型城市这么近,危险的野兽如熊、狼等等是见不到的。几个人分散开来,保持十米左右的距离,并要不停地相互吆喝,以免走失。要选一个方向感比较好的人来判断方位。一个导航员,只要一个,多了不行。届时会产生分歧。
        采菇的诀窍,用一句中国古语来形容最为贴切,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几种一等二等的蘑菇,汉语大概叫鸡油菌、松茸什么的,就像有趣的精灵一般的小动物,总是躲在人们的视线以外,如树根下,草丛里,跟人捉迷藏一般,如早年中国东北采参人眼中的人参娃娃。搜寻起来,颇费眼神。需要人凝神静气,眼观六路才行。所以一旦看到,会油然产生一种喜悦,不由得欢呼一声,旁边的人赶过来,品评一番,在附近再搜寻一番。找到蘑菇后,跟俄国人一样,我们会用小刀仔细地切下,留着其根部,希望它继续生长繁殖。经常也会发现一等的蘑菇,由于无人采摘,孤独地老去,伞盖上已经被虫蛀,我们也会摘下它,就像播种一般撕碎,洒开,以待来年。还有一种一等蘑菇成片地长在树上,就是东北人喜爱的榛蘑,产量极大,从夏天一直生长到冬天,一旦发现,可以采上几十公斤,携带出森林都比较困难。俄国人喜欢其幼嫩时摘下腌制,中国人则喜欢其长成时,伞盖有时直径达15厘米,且从不生虫。至于三等以下的蘑菇,则触目皆是,我们已经对其完全失去了兴趣。越是苦苦搜寻,找到时越是快乐。
        毒菇的种类也很多,需要鉴别。有一种模糊的说法,说漂亮的就是有毒的,生虫的就是无毒的,这么说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失之草率。漂亮有各种标准,毒素可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的对策是,只采那些自己认识的蘑菇。哈尔滨某君,采了几次后大意了,放松了标准,结果一个小小毒蘑菇把四个人折磨得死去活来,上吐下泻,典型的神经中毒症状。好在折腾了四个小时后(其间西瓜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终于恢复了过来。后来据他讲,困扰多年的便秘自此痊愈。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采回家的蘑菇,清香可掬。可以用来炒食或炖汤,味道鲜美无比。难怪日本人是从蘑菇中首先发现的味精。除此之外,我们经过几年的摸索,还总结出来冷冻、风干、腌制等几种贮藏的方法,为此我还自制了一个烘干机。秋季的莫斯科,已经没有强烈的日照,所以对许多种有生虫倾向的蘑菇,晾晒是不可取的,只有冷冻,才能在冬天品尝到鲜菇的美味。
        采菇的裨益,收获只是其中之一。森林是个天然的大氧吧,人在里面高抬腿、轻落步地走上几个小时,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蹲下,不停地扭头四面八方地扫描,嘴里还不断地吆喝,真正是一种独一无二的锻炼和健身。在森林中,有一群采菇的有力竞争对手——野猪。它们是靠灵敏的嗅觉来找蘑菇的。有时会看到它们采食后的现场,把地面拱得一片狼藉。偶尔在林间遭遇上,它们也被人吓得逃之夭夭。还有驼鹿,在密密匝匝的森林中高速奔跑,真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到的。森林里的蚂蚁窝也是奇怪,高达一米,一个浑圆的小山丘,全是由蚂蚁拖来的松针构成。至于鸟类,更是林间自在啼,许多都叫不上名字,除了啄木鸟,它给树看病时的笃笃的声音能传出好远好远。俄国没有中医,所以对到处都是的野生木灵芝也视而不见。
        俄国喜欢这种休闲方式的大有人在,普京总统为了表示亲民,也被报道秋天采菇。我的老师是个”蘑菇硕士”,只在莫斯科近郊采摘。他的邻居瓦洛佳是个“蘑菇博士”,据说秋天跑出几百公里去采摘,对各地的出产了如指掌。其装备也是让我们眼花缭乱。有幸一起采摘,经他辨认,我们在一棵楸 树上采到过一种无名的珍稀蘑菇,炒制后口感像极了羊肉。可惜以后再未遇到过。
        据“蘑菇博士”介绍,我们采摘的蘑菇,是无法人工栽培的。这不是简单的土质、水分的问题。菌丝在地下延展,需要纯自然的水土、气候。高楼大 厦可以用钱来堆砌,可是原始森林是无论多少钱都无法复制的。说来朴素,其义深长!
        作为外国人,我们非常注意保护森林里的环境,从来都是把垃圾带走。但在林间,有时也能看到俄国人留下的垃圾。蘑菇是爱干净的,垃圾周围,草木繁茂,可是无法找到任何好蘑菇。某中国人总结,俄国自然环境如此原始纯粹,不是他们保护得力,只是他们破坏不及。看来这是人口稀少的优点。实际上他们也珍惜优美的自然环境,制定了严格保护的各种法规,执行起来难度也不大,首先因为居民都比较配合。这是他们祖祖辈辈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原始、自然、环保。其次,更重要的是,那种以征服自然、压榨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里没有形成气候。这种建立在物质需求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其力量无比巨大,难以驾驭,可以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力量迅速摧毁几千几万年积累的宝贵资源,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我国某些地方深受其害,告别了青山绿水,殊为可惜,但愿这不是永别!
        中国的东北东部地区,曾是最接近原始环境的。毕竟开发是最晚的。然而经过几代人的“开发”,渐渐地失去了原始的味道。听说在乌苏里江对岸的滨海边区,朋友给我描述他见到的森林,藤萝密布,如剧场大幕,野果成熟时落地,深可没膝。令我无限神往。在资源短缺的现在,广袤的西伯利亚也许是人类最后的伊甸园。
     (作者:王子然)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