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与中国香菇

    发布时间:2013-08-16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在菇乡的大小神庙中,有一幅耐人寻味的对联:
        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
        其实,这是后代菇民中广泛流传的一句口头语。据1924年叶耀庭《菰业备要》一书中载:“明太祖朱元璋奠都金陵,因久旱求雨而食素,苦无素菜作下筷之物,刘伯温以菇进献太祖,太祖尝之甚喜,旨令每岁置备若干。刘伯温处属青田人,顾念龙、庆、景三县田少山多,地瘠民贫,乘间奏请太祖,以种香菇为三县之专利”。1948年陈国钧在《菇民研究》一文中,对皇封专利一事,也作了类似的记录:“据传明太祖登基之初,因祈雨食素……刘基进献处属土产香菇,帝食之甚悦,刘氏告以做香菇方法,帝尤奇之,传旨提倡各地做菇。刘基为处州属人,顾念处属龙、庆、景三县(当时景宁为青田属内,明景泰三年即1452年从青田分出,单独设县),山多田少,民甚贫苦,惟长于做菇一道,乃乘间奏请种菇为三县菇民专利,他县人不得经营此业。故龙、庆、景菇民得以赖菇业谋生,迄今600余年历史。刘氏历来为菇民所称颂,获世人祀奉为菇神之一”。
         陈国钧文对皇封专利的叙述,更明确地说明“他县人不得经营此业”。三县菇业上层人士在南方一些产菇集中地,如安徽屯溪、江西景德镇、福建南平等地开设菇行数百家,从事销售经营,间亦仰赖于皇封专利。
        上述对联,正是广大菇民对明代两位统治者感恩戴德心情的写照。
        刘基,即刘伯温,字文成(1311-1375),出生于原处州府青田县南田村。原为元时地方官吏,其与当时丽水人叶琛、龙泉人章溢,同称处州(即今包括龙、庆、景、青田等十县之丽水地区)三杰。朱元璋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时,召见三人,据明史记载:“元璋在婺州时召见宋濂,及克处州,又有荐基及琛、溢者,元璋素闻诸人名,遂以总制处州孙炎任聘事,基初不从,炎为书数千言,反复开陈,乃应召”。
         自此之后,刘伯温以其雄才大略协助朱元璋夺取政权,“佐定天下”,“陈时务十八策”,善为农桑计,成为明初著名之政治家、军事家,官居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死后溢“文成”,并于明天顺三年(1495年)在南田村建立规模宏大的刘基庙。刘伯温出生地南田村,于1948年从青田分出,划归文成县,文成县亦为纪念刘伯温而设。南田村的刘基庙,已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拨专款重建一新,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刘伯温死前家居南田,其为著名之浙江中山台地,山地贫瘠,极少耕地和林木,山民世代外出谋生,至今仍为浙江7个贫困县之一。
         刘伯温少年在家乡,即同情乡里,知其艰辛,更十分清楚龙、庆、景三县之地理地貌。太祖对基“宠礼甚至”,太祖即帝位,初定处州税粮,视守制亩加五合,唯青田毋加曰:“令伯温乡里世世为美谈也。”关于太祖为求雨而食素之事,确有之。洪武元年即朱元璋奠都金陵之1368年8月,“天大旱以求雨,基奏,……元璋准其奏,旬日仍不雨,怒,适基有妻丧,遂请告归,许之。”在此,史书虽未明确言及进奉香菇之事,但亦可理解其有之,因为作为一种素食上奉,就当时来说,实乃小事一件,不大可能记入史书,因为宋朝时,即有以香菇进献皇帝之记载,如《菌谱》所载:“昔常上进,标以台蕈”。刘伯温出生地与龙庆景地域上紧紧相连,从刘伯温告归乡里之后,重视农桑,与民共苦乐。从朱元璋当时曾求雨而食素刘伯温亦确曾向其献策进言,几百年来,从历代菇民对刘基万分崇敬的现象来看,此事拟可作为一种史实看待。此处,处属官吏亦确有为民疾呼之历史事实,其最著名的以章溢奏请减免课税及征集木材的事。
        刘伯温、章溢、叶琛三人交情甚厚,章溢字三溢,别号损斋。刘伯温曾为章溢之“苦斋堂”著文,载于光绪三年版《龙泉县志》,题为:《苦斋记》,其中有:“……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矣……先生之言曰苦与乐相为倚伏者也,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据1991年《龙泉县志》人物志载:“章溢(1314-1369)在“朱元璋起义军攻克处州后,授营田司众事,巡行江东、两淮,推行按田分等纳税;……倡导分田屯田……升任浙东按察副使,巡视处州。因处州山多、田少、民贫、课税累重,章溢奏准仍按旧额;浙东建造海舶,向处州征集巨材,章溢力谏罢征……”。刘伯温与章溢是一对好友,不愧为当时知民疾苦的好官吏。两人均有因处州山多、田少、地瘠、民贫而向皇帝“力谏”之举,而且都十分重视农桑、分田屯田等。刘伯温出生地南田村紧邻景宁菇民区仅20里,当时为同一青田县,十分贫穷,当更知菇民之疾苦,向皇帝奏香菇专利之事,拟更可确信。中国香菇栽培史上的第一个专利——皇封专利就这样产生了。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