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毒蘑菇土法五大错误

    发布时间:2013-01-20

      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

    土办法鉴别野蘑菇易酿中毒悲剧

      日前,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食品安全专家、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李泰辉博士呼吁要加大对毒蘑菇??白毒伞的预警,据他介绍,大量雨水过后,广东天气回暖,蘑菇生长旺盛。根据以往的数据显示,3月中下旬将会是毒蘑菇??白毒伞中毒事故的高发季节。为了防止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昨日发出预警,近期是蘑菇中毒的高发期,切勿采食野蘑菇。

      白毒伞误食死亡率高达95%

      据介绍,我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区,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毒蘑菇的种类也十分繁多,加上广东等南方人喜爱食用各种“山珍野味”,对野生蘑菇也情有独钟,所以误食毒蘑菇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白毒伞又名致命鹅膏,常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或散生,为菌根菌,大量发生于广东春季温暖多雨的3月、4月,5至7月也有少量出现。目前多分布在广州、清远、肇庆等地。该蘑菇剧毒,一个约50克(一两)的致命白毒伞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其毒素主要为毒伞肽和毒肽类,在新鲜的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这些毒素对人体肝、肾、血管内壁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极为严重,致使人体内各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率高达95%以上。

      野外采集蘑菇须慎食

      专家介绍,由于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会误食毒蘑菇。近年来在广东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大多数都说是以前曾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种类。在广东,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购买的干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经营餐馆就餐后引起不适的例子。

      据专家透露,有消费者到餐馆吃了蘑菇发生中毒主要是餐馆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种不纯,野生食用菌产品中混杂了不适宜食用的菌类,“曾检验过一份餐馆送来的食用牛肝菌样品,竟然混杂了10多个不同的种类,其中最起码有两种是明显有毒性”。

      此外还有就是食用者一次吃过多的菌类,肠胃不适应。按中医的说法,一些野生食用菌“性寒”,部分食用者因个人体质的适应性问题,食用量较大时会产生各种不适的症状。

      不科学毒蘑菇识别法易致中毒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广东发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于相信了一些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据调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说他们认为“毒蘑菇与生姜、大蒜或大米相遇会变色”,他们所食用的是试过没有变色的蘑菇,结果还是中毒了。

      识别毒蘑菇土法五大错误

      目前民间流传的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主要错误有:
        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广东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为它无毒。

        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也可以生蛆。

        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菌托的有毒”。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公众号

    更多资讯 ! 欢迎扫描左上方二维码关注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