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17
来源:南方日报
今年2月份,退休来穗居住的市民方某在白云山风景区柯子岭附近晨练时采摘了类似家乡生长的白色蘑菇,不久后制作食用,当晚即中毒,情况严重。
“这是广州今年第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昨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指出,历年来2月至4月是广州毒蘑菇中毒事件的高发季节,而近期“回南天”雨水充足,也非常适合野生蘑菇生长。毒蘑菇事件往往发生在外来人员中,是因为外来人员容易通过在家乡的“传统经验”误判蘑菇的毒性。因此,市民不要相信网上或民间流传的毒蘑菇识别方法,对于野生蘑菇一律不采食,就可远离中毒。
今年2月,退休来穗居住的市民方某,在白云山风景区柯子岭附近晨练时发现类似家乡生长的白色蘑菇,虽然留意到路边有预防毒蘑菇中毒的警示牌,但方某还是采摘了8?9朵带回家,并放置在阳台晾晒。
晾晒期间,方某发现蘑菇中曾有虫子出现,由此误以为蘑菇为“无毒”菌类。家人见到方某采摘的野生蘑菇劝阻他不要吃,但他执意将晾干的蘑菇用盐水滚烫后,与大葱清炒后独自食用。当晚方某即出现了持续的腹部胀痛、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症状,遂前往附近医院急诊科求诊,医院检验结果显示方某肝功能严重受损,诊断为“急性毒蕈中毒”(即毒蘑菇中毒)。
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药,幸运的是,经过医院采取护肝、补液、护胃等对症支持治疗,方某生命体征稳定,肝功能指标数值逐渐恢复正常。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表示,经调查确认,方某所采食的野生蘑菇为“致命白毒伞”,此事为广州2012年第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
据初步统计,广州已知毒蘑菇种类约50种,常见的种类包括致命鹅膏(致命白毒伞)、灰花纹鹅膏、铅绿褶菇等。近年来广州市及周边地区蘑菇中毒事件频频发生,毒蘑菇已成为广州市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食品之一。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2008年仅广州市发生蘑菇中毒事件共有29起,中毒132人,死亡17人。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微生物资源中心主任李泰辉称,白毒伞毒素对人体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中毒者死亡率高达90%以上,是历年广州地区毒菇致死事件的罪魁祸首,“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是不采食野蘑菇。”